学校主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教师归来话体会--我校与天津中医药大学互派讲学活动第一期--吴颢昕
发布时间: 2013-12-20 浏览次数: 1781

与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学交流活动总结

基础医学院  吴颢昕

 

2013111020131223个人参与南京中医药大学与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学交流活动,现将相关交流情况总结如下:
   
一、天津中医药大学概况

天津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8年。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加挂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校牌,是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挂靠单位。2006年经教育部和天津市委、市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为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校建有中医学、中药学2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该校已拥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学位授权学科,18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36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8个本科专业。学校现有教职工3200余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现有本科以上在校生9000余人,其中留学生1100余人。学校占地总面积280亩(包括第一附属医院80亩),老校区因面积较小,故办公及教学条件较差,特别是学校多媒体设备及教学设备较陈旧。学校拟在团泊洼地区建设新校区,占地总面积2200亩(包括附属医院),投资约30多亿元人民币。

二、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概况

天津中医药大学1958年开始建立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1978年、1998年分获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成立博士后流动站。其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于1986年评为校级重点学科,1993年被评为天津市重点建设学科,2011年被评为天津市重点学科。2005年被评为天津市级精品课程。目前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有专职教师7人,年龄在50岁以上者2人,40-50岁者3人,30-40岁者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教研室具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2人。学校31人才工程中青年名师2人,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教研室承担《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中医药学概论》、《中基双语(日语)》、《中医临床日语会话》、《医学初级日语》、《中医自然疗法》等课程。其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中医药学概论》作为中医学的主干课程,授课对象覆盖面广,涉及中医学院、针灸学院、中药学院、护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部门。教研室中有四名教师可流利进行双语教学,开设《中医基础理论双语(中英)》、《中医基础理论双语(中日)》教学及相关双语选修课程。学科带头人孟静岩教授,为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副主任委员,先后承担和参加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市教委,市卫生局等10项课题研究,2001年以来参加编写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十部,包括五年制、七年制教材,主编和参编三部著作;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有4篇被SCI收录,还有多篇为核心期刊刊载)。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0余名。

三、教学交流情况

(一)一般情况:本人与20131110日晚到达天津,1111日至1122日承担了天津中医药大学13中医七年制1班、13中医七年制2班以及13中医五年制1班、13中医五年制2班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任务工作,讲授内容为经络学说概述、经络的基本概念与经络的组成,以及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与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奇经八脉的循行、功效、经络的生理功能与应用以及体质学说等内容,总计授课学时16学时,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老师参加了听课活动。

(二)交流情况:在教学期间参观了天津中医药大学校区,与天津中医药大学周副校长、教务处张志国副处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对教学理念有深入的认识,对教学交流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此外与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老师进行了全面的交流,对天津中医药大学的教学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同时与天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也作了深入的交流,对《内经》学科的人才培养、教学情况、科学研究情况亦作了较深入的交流。

(三)授课情况: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课堂注重提问,对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够交待清楚。在教学过程中,曾遇到突发停电情况,本人在无多媒体情况下,坚持将课上完。在教学过程中,还采用了课堂自学,学生提问的研究性教学方法,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交流体会

(一)通过交流,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教学交流过程中,近距离观摩了天津中医药大学基础理论教学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采用PBL教学的经验,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教学理念。此外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学交流还加强了教师适应不同教学环境的能力。天津中医药大学课程教学安排,《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时90课时,每一课时50分钟。而我校《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课时72学时,每一课时只有40分钟,且教材与教学内容亦不完全相同。在新的教材、新的教学进度与全新的教学环境下,交流人员重新备课,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适应了新的教学秩序,最终完成了教学任务,提高了教学能力。

(二)  通过交流,有力促进了学科的发展。通过与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交流,与我校相比,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面有以下优势与特点:①建设思路明确,重视人才梯队培养。年青教师成长较快,其中年青教师袁卫玲副教授主持二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天津市131创新人才第三层次人选。②注重基础教学,加强教材建设。学科作为副主编、编委参加了普通高等中医药教育“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专论》、《中医养生学》及相关习题集的编写工作。先后有6人参加20多部全国统编教材编写工作。③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在七年制必修课中,开设英语、日语双语教学。鼓励五年制科生中英语教学选修课学习,并开设了“初级日语”、“中医临床日语会话”、“中医基础理论双语”等选修课。④《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天津市精品课程,已建立了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今后应当在以上方面进行改进,大力培养年轻人才,争取条件让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加强双语教学,力争明年在我校开展中英双语教学。力争近年内使《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成为江苏省精品课程。

(三)通过交流,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友谊。在交流过程,交流人员随时能感受到天津中医药大学的热情与支持,在教学、听课与日常生活中与天津中医药大学基础理论学科各位老师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亦为今后进行更广泛的学术交流提供了基础。

五、对教学交流的几点建议

(一)教务处对各学校的教学具体情况,事先应作详细的了解。因各学校具体情况不同,教学周次、教学时间不同。如我校与天津中医药大学提前一周开学,且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师授课计划只有周次,没有具体时间。因此按天津中医药大学提供的授课计划准备的上课内容基本没有作用,到达课堂时才知道,我校第11周,天津中医药大学是第十周,只能临时调整上课内容,影响了授课效果。

(二)对教学交流的内容,应当形成手册,使双方交流人员能明确自己要做什么,交流什么内容,有哪些活动,应当有哪些记录,以不断提高交流的实际效果。

(三)教学交流时间应当适当提前,在学期第56周交流较好。交流时间晚,天气变化较大,交流过程中老师易出现身体不适。此外在十周以后交流,各学校老师任务重,事务也多,会增加额外负担。如本次交流结束,个人曾计划与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老师交换意见,但因天津中医药大学职称评审,学科带头人因参加评审会,只能作罢,颇为遗憾。
   
(四)教学交流时间、交流人员应当在暑期明确,尽早通知教研室,以利于交流人员及学科教学准备。

(五)教学交流形式很好,应当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长期坚持。如果可能,亦可以部分学生进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价,效果应当更好。



Copyright © 2014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
通讯地址: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学城仙林大道138号 行政楼210 邮编:210023 Email:nzyjsfzzx2013@163.com
联系电话:+86(25)85811219 传真:+86(25)85811011